产油微生物研究中组学技术的具体运用

3.0 闻远设计 2024-04-20 15 4 844.83KB 11 页 免费
侵权投诉
产油微生物研究中组学技术的具体运用
        要: 微生物油脂是未来燃料和食品用油的重要潜在资源。近年来,随着系统生物学
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全局角度理解产油微生物生理代谢及脂质积累的特征成为研究热点。组学
技术作为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被广泛用于揭示产油微生物脂质高效生产的机制研究中,
这为产油微生物理性遗传改造和发酵过程控制提供了基础。文中对组学技术在产油微生物中的
应用概况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产油微生物组学分析常用的样品前处理及数据分析方法,综述了
包括基因组、转录组、蛋白(修饰)组及代谢(脂质)组等在内的多种组学技术,以及组学数据基
础上的数学模型在揭示产油微生物脂质高效生产机制中的研究,并对未来发展和应用进行了展
望。
     关键词: 基因组; 转录组; 蛋白组; 代谢组; 产油微生物;
    Abstract Microbial oils are potential resources of fuels and food oils in the futur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ystems biology technology, understanding the physiological
metabolism and lipid accum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 from a global
perspective has become a research focus.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systems biology research, omics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used to reveal the mechanism of high-efficiency production of oils by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 This provides a basis for rational genetic modification and fermentation
process control of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 In this article, we summarize the application of omics
technology in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 introduced the commonly used sample pre-processing and
data analysis methods for omics analysis of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 reviewe the researches for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efficient lipid production by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 based on omics
technologies including genomics, transcriptomics, proteomics(modification) and
metabolomics(lipidomics), as well as mathematical models based on omics data. The futur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omics technology for microbial oil production are also proposed.
    Keyword genome; transcriptome; proteome; metabolome; oleaginous microorganisms;
油脂在食品生产、营养补充剂、清洁剂、润滑剂和生物燃料等方面均有较高的需求。随着人口
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微生物油脂(Microbial oils)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且被认为是
未来食品和燃料用油重要的潜在资源[1,2]。微生物油脂,又称单细胞油脂(Single cell
oils,SCO),是指由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脂质。微生物油脂具有生产周期短、不受季节气候影响、
不占用耕地且易于大规模生产的特点,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通常情况下,微生物胞
内积累的脂质含量达到菌体干重 20%以上即可被认为具有工业化生产油脂的潜力,称之为产油
微生物[4,5]。产油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酵母、丝状真菌及藻类等,不同产油微生物的油脂产量
相差巨大,其油脂积累量从细胞干重的 20%80%以上不等,且产油微生物有不同的产脂特点
[1,6,7]。产油真菌(酵母和丝状真菌)胞内脂质积累量在 30%–70%之间,产油酵母合成的脂肪酸
以十六碳和十八碳的饱和、不饱和脂肪酸为主,而产油丝状真菌在胞内积累大量脂质以十八碳
以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如亚油酸、γ-亚麻酸、花生四烯酸及二十碳五烯酸等。产油藻类
胞内脂质积累量通常在 20%–70%之间,藻类能够合成高附加值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尤其
是二十二碳六烯酸。产油细菌胞内脂质积累量最高可达 80%以上,合成的脂质以类脂为主,主
要成分为聚羟基烷酸。
  1 、产油微生物研究进展
关于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1980s),揭示产油微生物油脂积
累的生化基础是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8]。在随后的 20–30 年里,随着 omega-
3omega-6 脂肪酸在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生物中的结构和能作用被逐渐用微生物工
业化生产高附加值油脂开始引起研究人兴趣。产油微生物脂质积累过程中及的脂质合成
途径及关键酶学性质在生化到了为全面的阐明验证[9]。在基础上提了多种
养基组成、发酵过程控制和代谢工程改造的策略,微生物油脂逐渐工业化
[10,11,12,13,14]。同,在油脂高产菌诱变种工作方面[15],相关的胞内油脂实时监
等高通量筛选方法被[16,17,18]。随着近年分生物学、基因编辑以及高通量测序
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研究借助组学技术从系统生物学成了产油模脂质合成全
[19,20,21]文从代谢、控、信号等多个层次系统地对产油微生物脂质积累的代
谢及控机制进行了解析和述,并以为基础指发酵过程控制、代谢工程改造和脂质合成
细胞工的构[22,23]
2  、 组学技术在产油微生物中的应用
组学(Omics)主要包括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修饰)组学、代谢(脂质)组学以及在其基础上
的代谢网络模型,是以高通量检测与生物信息学技术为基础的系统生物学分析方法,能够
从基因组规模反映生物体的全局转录、翻译及代谢情况。组学概念提以来,在技术方面
处于较快的发展和持续的更新中,前已在医药农林、食品等多领域的基础、临床、生
产研究中广泛应用[24,25,26,27]。近年,随着系统生物学合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基于组
学分析的系统发酵化以及遗传改造策略被提,且已在工业微生物领域到了广泛研究和成
应用[28,29,30,31]
年,组学技术在产油微生物中到广泛应用,相关研究内主要中在以下方面。首先
是组学分析方法的评估化,及样品收集、前处理、提检测及数据分析等
[32,33,34,35,36]二方面是基于组学分析结发酵工艺优化及过程控制。通过组学分析
明确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对环境及营养的响应,并对性地对微生物发酵不同阶段环境参
和包括基营养物、中间代谢物在内的多种成分进行为合理的阶段控制和补加[37]第三
面主要是用单组学多组学合技术从不同度解析影响产油微生物生长、代谢及脂质合
成的代谢及控机制[38,39,40,41]。通过组学分析确定发酵过程中生长及目标产物
合成相关的关基因、蛋白和代谢途径,并提合理的代谢工程策略[19,42]
2.1  、 产油微生物组学技术分析方法学概况
组学分析主要可分为样品制检测分析[35,43,44]。样品制主要包括样品收集
、提步骤[35,44,45]。由于不同样品(细胞、组粪便土壤)在来源和形态在较
大差化和评估样品前处理方法是保证后续检测果稳定准确的前提条件。产油微生物样
品制方法主要参考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包括单细胞形式存在的大多数细菌、酵母及藻类等,
包括多细胞形式存在的丝状真菌,由于不同产油微生物菌体形态不同,在样品前处理上
明显。在样品收集方法上,细菌、酵母和藻类通常离心法分细胞和发酵
[46,47],而丝状真菌通常用快速抽滤(1–4)[48]。在淬灭方法上,液氮快速冷冻在不同产
油微生物中均最为常用[49]分研究在样品收集后进行超低温保藏(1–4)[47,50]。对于
目标(DNARNA、蛋白代谢物),用于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需的酸提方法在不
同产油微生物间差不大,前主要Trizol 或商业化的提取试[47,51]。而对用于
蛋白组、代谢组(脂质组)分析需的胞内蛋白和代谢物的提在提取试剂和步骤上差较大(
1–4)。产油微生物胞内蛋白提取目前常用方法包括种,种是在物中广泛应用的 Tris-
法,另一种是较通用的尿素裂法,实验还考虑一定量的十二
烷基(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硫苏糖醇(Dithiothreitol,DTT)[52,53]。代谢物提
前常用的提取溶剂包括甲醇-乙腈-乙醇-(热提)[54]甲醇-氯仿前产油微
生物胞内脂质提最为常用的提[55]。近年,考虑到提取试剂的全性和提取操作方便
性,叔丁醚也在细胞脂质提到广泛应用[56,57]。通常情况下,产油微生物胞内物
质提过程中会采液氮磨或超声手段对菌体进行破碎以提高目标物的浸出[58,59]
由于产油微生物胞内脂质积累量较多,在进行目标物提取时选取丙酮氯仿等在提
过程中对样品进行脂处理可获得质量高的目标物,以减少脂质对后期检测的干[60]
对于目标物的检测,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目前均Illumina 测序平台[61,62,63,64,65,66](1–
2)。代谢组检测主要用的是相色谱联(LC-MS/MS)和气相色谱联(GC-MS)
[67]分代谢组分析核磁(NMR)技术[68],而脂质组分析均LC-MS/MS 平台
[69,70](4)
组学分析另外一个重要的影响因参考数据选择。产油微生物基因组注释目前主要是
已有的同源物种基因组信息,如借助 NCBIUni PortKEGGGO 等数据进行基因
和代谢途径等注尽管目前转录组和蛋白组分析无参分析最为常随着测序技术快
速的发展和降低成全基因组测序的产油菌数量快速上。因自身基因组构
建本进行转录组和蛋白组结(分析)也逐渐增多。对于代谢组代谢物注
主要是借助一些商业化(NISTmz Cloud )源的数据(HMDBMo NA )
代谢物的鉴定工作,分研究机构和业化公司会自行构代谢组数据
  2.2  、 组学技术在产油微生物脂质积累机制研究中的应用
    2.2.1  、 基因组分析
在基因组面的应用主要通过较基因组学分析,包括产油微生物彼此(如高产菌
)、产油和产油菌较,以及基于基因组的代谢网络模型(Genome-scale metabolic
model,GSMM)(1)。随着测序技术的进用的下成全基因组测序的微生物菌
数量年上,这为产油微生物较基因组研究提供了基础[71]课题组前期成了高
孢霉 Mortierella alpina ATCC 32222 的全基因组测序,构了高孢霉脂质合成全途径
[72],并在基础上构了高孢霉基因组规模的代谢网络模型,系统述了高孢霉
肪酸合成还原NADPH 和前体乙酰辅酶 A的主要来源途径[73]Sheng [74]产油酵母
发酵丝酵母 Trichosporon fermentans CICC 136 基因组产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较发
T.fermentans CICC 136 具有高度的基因重性和特的基因组组成,与圆红冬孢酵母
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 NP11 和解脂耶氏酵母 Yarrowia lipolytica CLIB122 ,其脂肪酸
解相关的基因数量高3–4 ,这提示 T.fermentans CICC 136 具有较的脂肪酸
合成和代谢能力。Vorapreeda [75]产油微生物和产油微生物基因组进行对,有 209
个直系同源蛋白序列存在于产油微生物中,分于细胞的多生物学过程,代谢分类发
基因主要参与脂肪酸和脂质前体,尤其是乙酰辅酶 A的合成。作者在产油微生物中
列负责通过柠檬酸分解代谢、脂肪酸 β化、亮氨酸代谢和赖氨解来产生脂肪酸合成
需的关键双碳代谢物的同源蛋白,并指在生物合成碳代谢物乙酰辅酶 A的过程中,碳
化合物、脂质和基酸代谢之间密切关系,有于其脂质生成。Vongsangnak [76]通过
3产油模微生物基因组规模代谢模型较分析发卷枝毛霉 Mucorcircinelloides
WV1213 M.alpina CY1106 Y.lipolytica YL619_PCP 具有参与化合物、基酸
和脂质代谢的基因,这有M.circinelloides WV1213 营养用的多样化,提高其脂质含量。
可以看出前产油微生物基因组较主要是不同菌参与脂质合成途径基因数量、脂
肪酸合成前体乙酰辅酶 A合成能力以及对营养的用差
2.2.2 、转录组分析
在转录面的应用主要包括转录组分析、转录因挖掘、转录网络的构。转录组是
在产油微生物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组学技术(2)。产油微生物自身具有较的脂质积累能力,
而特营养或环境胁迫会诱导产油微生物胞内脂质积累量大提高。外部营养或环境发生改
变时,产油微生物最的响应往往发生在面,自身抗逆信号响应途径,进而
发全局性代谢重程。课题组前期成了对产油丝状真菌高孢霉 ATCC 32222
养过程的序列转录组分析,孢霉与产油微生物和产油微生物全细胞转
进行了较,确定糖途径在产油微生物脂质合成还原NADPH 供应上的重
要作用[77]Morin [78]对产油微生物 Y.lipolytica 从生物量合成转脂质积累这过程进行
序列转录组分析,通过差异表达基因鉴定以及序列趋势聚类分析,作者述了解脂
耶氏酵母从生长转脂质积累过程中不同阶段细胞基因达特征,究了解脂耶氏酵母作为产
油微生物的潜力,鉴定出参与脂质积累过程中的关基因。Wang [79]玉米浆作为源,
通过养基中不同玉米浆添加量对产油微生物囊壶Aurantiochytrium sp.YLH70 转录组
的影响发,高中含量玉米浆养的 Aurantiochytrium sp.YLH70 转录间有着着性差
玉米浆含量(含量)对细胞产脂的影响是一个全局性的控,特定信号及其相关转录因
在这全局控中发了重要作用。Ajjawi [80]在微拟球Nannochloropsis gaditana 中通过
真菌同源的 Zn(Ⅱ)2Cys6 基因使脂质产量相生型菌提高了 2Hu
[81]Nannochloropsis sp.进行了基因组规模转录因及其结合点的鉴定,通过6
藻基因组相关的 68 转录因结合motifs,11 转录因脂质代谢和合作
用相关,拟球Nannochloropsis oceanica IMET1 的转录因,转录因结合motifs
参考数据进行对,共预测出 78 转录因-转录因motifs 作对,这作对包括
34 转录因(11 个参与合成)30 转录因潜在motifs 以及 2 368 转录因
与目的基因间的连接点,这研究为进一步在微拟球藻中构用于微生物油脂生产的转录
网络了基础,同时也为基于全局转录控的脂质高效合成策略提供了参考
  2.2.3  、 蛋白组分析
摘要:

产油微生物研究中组学技术的具体运用  摘    要:微生物油脂是未来燃料和食品用油的重要潜在资源。近年来,随着系统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从全局角度理解产油微生物生理代谢及脂质积累的特征成为研究热点。组学技术作为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被广泛用于揭示产油微生物脂质高效生产的机制研究中,这为产油微生物理性遗传改造和发酵过程控制提供了基础。文中对组学技术在产油微生物中的应用概况进行了综述,介绍了产油微生物组学分析常用的样品前处理及数据分析方法,综述了包括基因组、转录组、蛋白(修饰)组及代谢(脂质)组等在内的多种组学技术,以及组学数据基础上的数学模型在揭示产油微生物脂质高效生产机制中的研究,并对未来发...

展开>> 收起<<
产油微生物研究中组学技术的具体运用.docx

共11页,预览4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闻远设计 分类:社科文学类资料 价格:免费 属性:11 页 大小:844.83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4-20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11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