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导言

3.0 闻远设计 2023-07-08 61 4 33.82KB 7 页 免费
侵权投诉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导言
摘要:本文旨在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的写作旨趣与精要内容加以提揭, 认为它是冯友兰
以后几部哲学史的奠基。它萃取了成名作《中国哲学史》的精要, 以先秦诸子和宋明道学为中
, 舍去玄学、佛学、清代义理之学等次要内容。它注目于各思想家的形上学、人生哲学、方
法论, 并特别注重向国人介绍西方哲学知识, 可视为冯友兰哲学史思想的袖珍表现。
 关键词:《小史》; 形上学; 人生哲学; 方法论;
《中国哲学小史》 (以下简称《小史》) 是冯友兰先生应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邀约而
出版的一本哲学史, 初版于 1933 年。此时, 冯先生的成名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已经出版。
本书因为定位为通俗读物, 所以篇幅短小, 13 节、6万多字, 但内容充实, 论述精到, 中国哲学
的重要内容皆包括在内。冯先生在他另一部名著《中国哲学简史》 (以下简称《简史》) 的序言
中曾说到:“小史者, 非徒巨著之节略, 姓名、学派之清单也。譬犹画图, 小景之中, 形神自足。非
全史在胸, 曷克臻此。惟其如是, 读其书者, 乃觉择焉虽精而语焉尤详也。 1此所谓小史是指
《简史》; “ ”而之所以定名为 简史 , 是因为先有《小史》。其实, 两本书的英文名皆为 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冯先生对《简史》特点的描述, 完全适用于《小史》。惟《简
史》自英文翻译而来。原书的构想是为外国人讲述中国哲学的历史, 故内容简练而齐全, 中西对
比的文字较多。而《小史》则是为中国读者写的, 目的在于真实地总括地介绍中国哲学的一般
情况, 所以较《简史》更加精炼、概括。
 
《小史》在写作之初, 就设定了几个意向。第一, 延续《中国哲学史》, 在当时国人西方哲学知
识甚少的情识下, 介绍一些西方哲学基本知识。 哲学 是日本人对 philosophy 一词的翻译, 原意
“ ”为 爱智慧 。20 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 虽然国人对 哲学 并不太陌生, 但中国有无哲学尚在争论
之中。中国人写的第一部中国哲学史, 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 出版于 1919 年。胡适的
方法是汉学的, 这部书对文字的训诂、考证比较详细, 对史料真了大篇幅, 而对义
理的体会、了比较肤浅。所以, 金岳霖曾说这部书是个研究中国思想的国人写的,
西哲学与名学非胡适之所。而冯先生重在义理之学, 他明, 20 年代中, 他的
主观愿望是向中国介绍西方哲学。这点贯彻在他的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 贯彻在《小
史》中。《小史》有一个简短的序言说, 所谓中国哲学, 中国历史上的各中可与西方
“ ”所谓 哲学 当的一部分选出来加以述。这一标准, 中国的先秦诸子学、魏晋玄学、
佛学、宋明道学、清人义理之学可归入哲学。因为中国本无哲学, “ 哲学 是西方名词。冯先
生这一法是非常合理的。中国虽有所谓义理之学, 于中国传统方法重视洞见, 洞见
往往用名言语的形, 不重逻辑, 不重论证, 往往说理笼统, 语言简略。在当时笼罩
般人头脑的情形下, 用西方思想逻辑论证来激发改造、充实中国思, 实在要。在
本世纪初于中国哲学论中, 多人对冯先生的这个方法提出批评, 说他用西方思
方法、西方哲学内容来建立中国哲学范式, 实是不了中国当日学术界的情形。
冯先生他在《中国哲学史》对哲学内容的分类照搬到《小史》中。这文字说:“希腊哲学家
往往分哲学为大部: () 2 物理; () ; () 论理。其所谓物理、理、论理, 范围较现
在此名所指为广。以现在语言之, 哲学包涵三大部: () 3 形上学; () 人生哲学; () 方法
……论。 诸子之学等学, 其言道之部, 约略等于西哲学中之形上学, 其言性命
, 约略等于西哲学中之人生哲学。但西哲学中方法论之部, 在先秦诸子之学中尚
有与约略当者, 此后讲此方, 在中国可谓有。此后所谓道学义理之学, 固亦有其
方法论, 所讲为学之方是也。不其所讲之方法, 修养之方法, 知之方法4以上方
, 为此后中国哲学的方向和规模奠定了基。此后的中国哲学研究, 沿着这一方法继长增
。冯先生作为中国哲学体系化深刻化开创, 功绩现在《小史》中。
, 对中国主流思想的提揭和发扬。《小史》认为, 中国思想之大在先秦宋明。先秦
、名、道诸家, 宋明要是二程子、陆王。另外, 《小史》为百科小丛书
的一本, 意在简明, 又受篇幅限制, 故对离主流思想稍远的皆舍去不讲。如视魏晋玄学为先秦道
家的, 视清代义理之学为宋明道学的, 隋唐佛学为印度传来的宗教思想, 皆非中国思
主流, 皆舍去不讲。而五行八卦之学, 因与中国代学术相关甚大, 又源远流长没有中,
以用了较多篇幅。
 
先秦诸家是中国思想的源头, 历来研究者的重视。冯先生子、子、子、子、
名家、子、子、五行八卦几节加以论述。对于, 《小史》重于子在中中的
后作用, 认为中国思想变动最激烈, 莫过春秋战国时身处其时, 人心不
, 日下 的社会现实, 而为旧制度拥护, 给予拥护的理子的政治主张
, 具体内容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使各个身分的人皆其道, 名实相符
名来挽救子在政治面拥护旧制, 主张结合新的时代条件礼乐加以损益, 在道
哲学方则有见解子的道学说, 要是阐发子对说甚多, 基本
的是是人的情的及合乎礼流露, 是本其情心以推己及人。子以此为一之道,
表现为忠恕, 行仁的方法简易直接。冯先生另一个重点是指出, 是全, 仁统摄
, 其他如义、、智、, 皆是的自然包仁既然是真情的自然流露,
只问, 为是对自己或社会子一生亦 行其义也, 道之不, 已知
(《论语·子》) , 这已后来董仲舒, 明其道不(《汉书·董仲
舒传) 继承了这一点, 家之说大其趣。这就是冯先生心目中的子。其一生,
冯先生子表示尊敬之情, 后来写的《论孔丘, 是非的非常举动
, 冯先生注目于其功利主家的不, 认为子是无所为而为, 子是有所为而
“ ”为。子著名的 表 法的本功利, 切事为的价值皆以此来定。人民富庶是国家之大
, 而对之无直接功用者皆是有的。国家人之大, 莫过, 倡兼爱、非
说。家代表士阶层, 一定的文。而自功利眼光看, 皆无用之物, 摒弃,
节用、节、非、短之说。自知非位, 主张天、明, 帝鬼神之
儆戒世人。而神之赏罚实是自己行为所招致,
子的政治主张, 冯先生西方代思想家霍布斯 (Thomas Hobbes) 加以说明, 家描述
的人之初生之世, 无有国家, 人与人种种的情形, 霍布斯所谓 状态
而国家政既立之后, 在下者层层与代表国家的相同子代天发号施令, 民必须服从
子。如将墨子此意推行, 政治的别外无社会的别, 宗教的别也成为政治
附庸子的尚, 霍布斯相同子上之说, 则上者之意
相合为一。子所说的, 已是君主兼教。当然, 宗教精神淡薄的中国社会, 本无
霍布斯所说的政教合那种情形。冯先生的这一说法不子思想, 向国人介绍西方
政治制度知识而已。
子一节, 冯先生续介绍西方哲学知识, 子、子是子之后的, 子在西
方哲学史中的地位似苏格拉底, 子的亢爽似柏拉, 子的沉博似亚里
。对, 冯先生介绍较多的是其政治。在子的道理想中, 是有大;
i, 意。这就是 (《尚书·泰誓中》) 是人特之人,
也是天选中的代理人。子理想的经制度井田, 井田是对古老制度予新含, 即由
地为贵族所有为国家;耕公田, 是为贵族服役, 而是为国家交赋税
私田, 为自已所有, 这是道的基行仁政, 仁政根据在人人皆的 不人之
(·公孙丑上》) 以其不人之心之于下人, 即 老人之, 幼吾幼
人之, 下可(·梁惠上》) 。此即推己及, e之道。
冯先生特别点出, 子多将仁用于个人修养, 子则推广及政治及社会;子的仁及忠恕等多
“ ”于 内, 子则更于 外。因为的基作用, 所以子思想的重点之一是对人之
的论证。子认为人皆有, 端即仁, 是人的证明。人的,
;, 放失四。故 学之道无他, 心而已(
·子上》) 。更, 人是与地并之一, 人的之于, 道人道而为
, 子说 其心者, 知其也。知其, 则知天矣 (·心上》) 是人的的形
而上根据, ”“ 所以子说 万物皆上下与同流 (·心上》)
冯先生, 有一可注意之点, 注重子思想中的神义成。他在论述道人
道为一时, 有一个小注说到中西神z义的种种表现。这则小注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
, 冯先生《小史》, 文字一, 是《小史》中一的注语, 冯先生分关注这
。此注说, 义有种种意义。中国哲学中的神义指 万物一。这是
个人精神与宇宙精神一的状态。但因后隔阂, 分离。这隔阂, 如佛
“ ” “ ”谓 无明 、道学所谓 , 阻碍个人与宇宙精神一。若能以精神修养除隔阂, 则人与宇宙
精神而为一。中国哲学中子、子皆以此神最高, 达至
方法不子所用的方法是纯粹忘我, 子所用的方法是通爱 而去
, 乐莫大焉。, ”“ 求仁莫焉 上下与同流 (·心上》) , 皆去
后与宇宙精神一的神秘境及孟强调的所谓然之, 中之 , ,
勿忘, 勿助(·公孙丑上》) , 是此秘境界养成中自然而然、不急躁停息
状态。冯先生一生性主义精神, 在哲学上尤其服膺子的涵养知之说。
虽为现代新儒家之代表, 但也有的道家精神。此以小注的形说到万物一之神秘境,
意在提读者它是一体性很的心, 一般人应以理的、大的知识途径修养
途径作为学问正
道家是中国哲学的重要学派, 人物, 学说纷杂。《中国哲学史》中, 冯先生提到的道家人物
“ ”有《论语》中所载 隐者 之徒、子、子、宋 文、汉初之学等。《小� �
史》则老庄, 认为道家之有老庄, 家有孟荀, 为中国哲学不可的重要学说。冯
先生先比较道两家, 谓中国哲学中, 出概, 但各家子、子之,
;子之, 为义理之, 之意;子之, 乃自然之, 、道
之义。人所谓道, 指人道, 其形上学意义, 地万物的总原理、总根据。道是
自然如此, 故 道无为而无不为 (子》第 37 ) 德即物所于道而以成其物者, 故 道生
, , 物形之, 成之 (子》第 51 ) 。人在知道、知, 故 知
明。不知, (子》第 16 ) 。道的法则为, 者道之(子》
40 ) “万物并作, (子》第 16 ) 。惟其如此, 所以应知变化之则, 即 正
, 善复(子》第 58 ) “将欲, 必固张;将欲, 必固(子》第 36 )
。冯先生特别指出, 此非主观上之, 而是上有此法则。此与黑格尔历史
则有相同黑格尔, 必变为其, 这是由正子的 大若屈,
巧若拙 (子》第 45 ) , 中包子的理想人, 婴儿譬之, 因为婴儿
“ ”“ “ ”符合 无知无去甚、去、去的简单法则。子的道之人是 大智若愚 ;子的理想
人之, 其心, 实其, , 常使民无知无(子》第 3) ;子的理
想国家是 小国(子》第 80 ) , 是包野蛮之文明社会。道家的主张, 各个方皆与
家不
子思想, 言道言, 重于万物的原理, 自然哲学极强, 子则多言人生哲学。子对道的理
, 多在自然而然一。所以子以为人之幸福在于应其自然之, 逍遥,
自然之者。大抟扶摇而上, 之在, 性分, 故皆为逍遥。在自
然适, 种社会痛苦。因为物之各各不, 一的制度, 有不适
应者。听任其不, 以不齐为齐。故主张, 下。对人为地
定出, 主张人有对自。而之所以不自, 种高下、是非所束缚
到自, 先要齐物论、齐是非。如《齐物论》正处, 各各不
然不是无法避免, 若听其自, 须辩论。此谓, 把握, , “是之谓两
(·齐物论》) 。有了这, 物论可齐, 是非可齐, 可齐。《子》中
论到齐生有齐生, 才能破除生之可之可, , 保持人的自
的本来状态。比齐生更为洒落的是无生, 宇宙万物为一。冯先生以西方现代哲学家
· 詹姆斯 (William James) 纯粹。所谓纯粹, 即只直觉它是如此, 而不
它是什么;与物俯仰, 在在皆, 而不用名言, 佛家所谓 现。 是非之, 道之所以
也。道之所以, 爱之所以成 (·齐物论》) 。不识知, , 无对, 在在与之为一,
到此, 无有隔阂, 无有阻遏, 可以觉到 地与并生, 而万物与为一 (·齐物论》)
。冯先生认为, 这是一, 它与子经积累德行为而有的 然之
所用的方法是在知识上取切分, “地之, 御六, (·逍遥
) 。它与子所讲的, 构成中国哲学史上的双璧, 分流。但学此方法, 魏晋以后无人
;子的方法, 有宋明道学家为之。两义方法, 际遇实不
名家是冯先生几中国哲学史著都着介绍的, 其原因大概是:其一, 中国哲学政治哲学、
理哲学, 中国哲学家, 形上思, 其中一代表纯粹形上学的
名家。如不阐发, 中国哲学成为无形上学的哲学系统。无形上学, 则哲学去其。其
, 冯先生是个于形上思考的哲学家, 他的理想是不哲学史家, 更要哲学家, 是有
深刻形上学系统的哲学家。他的《理学》明地表明了这点。《理学》论说:“在中国哲
学史中, 对于所谓真, 有充知识者, 在先秦公孙, 在以后推程朱。他对于此
之知识, 不是以当时之科学理论为根据, 任何时代之科学理论为根据, 所以不
科学理论之变动变动5所以, 他对名学浓厚趣。其, 冯先生自言名家为
合同异坚白两派, 是他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两个重要现之一:“国时论者之学, 皆总而
摘要: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导言摘要:本文旨在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的写作旨趣与精要内容加以提揭,认为它是冯友兰以后几部哲学史的奠基。它萃取了成名作《中国哲学史》的精要,以先秦诸子和宋明道学为中心,舍去玄学、佛学、清代义理之学等次要内容。它注目于各思想家的形上学、人生哲学、方法论,并特别注重向国人介绍西方哲学知识,可为冯友兰哲学史思想的袖珍表现。 关键词:《小史》;形上学;人生哲学;方法论;《中国哲学小史》(以下简称《小史》)是冯友兰先生应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百科小丛书邀约而出版的一本哲学史,初版于1933年。此时,冯先生的成名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已经出版。本书因为定位为通俗读物,所以篇幅短小,共...

展开>> 收起<<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导言.docx

共7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闻远设计 分类:社科文学类资料 价格:免费 属性:7 页 大小:33.82KB 格式:DOCX 时间:2023-07-08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