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人生态度

3.0 闻远设计 2023-07-08 41 4 17.31KB 2 页 免费
侵权投诉
老子《道德经》中人生态度
“ ”一、 道法自然 和婴儿境界
《道德经》的逻辑架构,是以道家的人性论为基石。道家的人性论,既不讲性善,亦不讲性
“ ”恶,而是 超善恶 的自然人性论。所谓自然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真之性。道家认
“ ”“ ”“ ” 为 恬淡素朴 虚静寂漠 自然无为 等皆是人性的基本内涵。老子指出: 常德乃足,复归于
“ ”朴。 ①所谓 朴 , “ ”是指未经人为加工的朴材。老子大力提倡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十九
“ ”章)。他从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的观点出发,追求 致虚极,守静笃 (十六章)的 虚静 心
” “ 态。为了保持和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老子提出了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的 道法自然 的核
心价值观。
“ ” “ ”《道德经》的逻辑架构,是以 道法自然 理论为其出发点。什么是 道法自然 呢?《道德经》
“ ”二十五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程序。所谓 人法地,地
” “ ” ”“ “ ”“ ”“ ” 法天,天法道 的 法 字是 师法 效法 之意,效法的主体分别为 人 天 三个层次。而 道
” “ ” 法自然 的 法 字,并非是 道之外别有自然也 [1]. “‘ ’ ”“河上公释曰: 道 性自然,无所法也。
“ ” 然 不是 道 所师法的客观对象。所谓 道法自然 , “ ” “ “ ”是说 自然 就是 道 的本性或本质。 自然 不
是在人、地、天、道之外的实体名词,而是一个描绘人、地、天、道的自然本性,先天具有的
“ ”存在状态和行动方式的形容词。所谓 道 , “ ”是指纯任自然,自己如此,本然如此之意。 道 贯通
” “于天、地、人之中,皆自然而已。正如王弼所云, 道法自然 就是 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
圆,于自然无所违也 [2].
“ ”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五处明确地揭示了 道法自然 命题的真实含义。一是《道德经》五十
“ ”一章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 ” “ ”意谓 道 所以受到人的尊崇, 德 所以被人所珍
“”“”贵,就在于 道 与 德 从不人为干涉,使天、地、人顺任自然。二是《道德经》六十四章
“ ”云: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圣人
以不欲为欲,从不珍贵难得之货,以不学为学,补救众人之过错,以辅助天、地、人的自然本
“ ‘性而不敢妄加干预。三是《道德经》十七章云: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 我自
’” “ ”“ ” “ ” “ ”然。 老子针对 以德治国 以法治国 和 以智治国 的 有为而治 的弊病,肯定悠然、顺其自
“ ” “ ” 然而不轻易发号施令的 以道治国 者,在 功成事遂 时,百姓说 我本来就是这.四是
“ ”《道德经》二十三章 言自然 ,圣人治国从不发号施令,以符合自然人性。五是《道德经》
“ ”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圣人治理大国,如同烹饪小鱼,不瞎折腾,不乱作为。所
“ ” “ ”“以, 以道治国 在于虚静无,从不虐政害民。从上料看,不言自然 莫之命
而常自然 , “ 是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 “ ”“ ”“从正讲,是求人 常自然 我自然 言自
”“ ” 以辅万物之自然 , “ ”是指顺从或辅助天地万物的自然本性负面讲,不是 莫之命
“ ”是 不敢为 , 是 道法自然 命题的 无为 含义。
在《道德经》中,老子盛赞婴儿子,在他来,婴儿未经过天的社会教育
“ ”“ ”“ ” 和物欲习染,是 常德乃足 常德不含德之的自然人性的体。老子曰: 常德不,复
” “ ” “ 归于婴儿。 (二十章)曰: 含德之子。 (五十五章)老子把 婴儿
” “为得道者的原始形象,为 道法自然 的自然境界。在自然境界中的 婴儿
,· 马蹄篇》指出: 同乎,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为素朴。素朴而性得
在《道德经》中, 婴儿 子 有哪些美德?其重评述
“ ”老子曰: 载营魄抱一,离乎专气婴儿乎涤除玄览疵乎? (
“ ”章)在老子来,一个健全婴儿,是形体和精神合二为一,皆于道矣; 专气, “
” “ ” “ 结集精气以致柔弱的自然状态; 玄览 即 玄鉴 , “ ” “ ”比喻 婴儿 子 的心灵深处明
“ ”, 常无欲以观其,常有欲以观其;“ ”涤除玄览 就是人的统统去掉,以
无。这婴儿子自然境界和人形象的重内涵。
“ ”老子曰: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如婴儿之未。 (二十章)
、恬静,返璞归真,如会嘻笑婴儿恬静,不世俗者如、如春登台
纵情欢乐
“ ”老子曰: ,守其,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复归于婴儿。 (二十章)
“ ”动守静,知强,皆是天遵循德。正婴儿 常德不,所以才能回
摘要:

老子《道德经》中人生态度“”一、道法自然和婴儿境界《道德经》的逻辑架构,是以道家的人性论为基石。道家的人性论,既不讲性善,亦不讲性“”恶,而是超善恶的自然人性论。所谓自然人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真之性。道家认“”“”“”“为恬淡素朴虚静寂漠自然无为等皆是人性的基本内涵。老子指出:常德乃足,复归于”“”朴。①所谓朴,“”是指未经人为加工的朴材。老子大力提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他从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的观点出发,追求致虚极,守静笃(十六章)的虚静心“”“”态。为了保持和恢复人的自然本性,老子提出了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的道法自然的核心价值观。“”“”《道德经》的逻辑架构,是...

展开>> 收起<<
老子《道德经》中人生态度.docx

共2页,预览1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闻远设计 分类:社科文学类资料 价格:免费 属性:2 页 大小:17.31KB 格式:DOCX 时间:2023-07-08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2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