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探微

3.0 闻远设计 2023-07-08 41 4 27.1KB 5 页 免费
侵权投诉
先秦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探微
        要: 先秦儒家哲学主要呈现为一种人生哲学, 其最高的文化目标当是实现一种理想
的道德人格, 以及由此道德人格君子组成的仁政理想社会。从源于天道的生命初始状态出发, 
家哲学对生命应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建构。围绕着生命的初始状态如何、为何
出现生命之途的偏离、怎样把生命引入正道以及应当形成何种人生境界四个问题, 先秦儒家作
出了极富哲理的解答, 彰显了儒家人生哲学对人生的美好良善状态的憧憬。
     关键词: 儒家; 人生哲学; ; ; ;
Abstract  One of the major themes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is a philosophy of life.Based on the 
initial state of life that originates from Tao of Heaven, Confucian philosophy constructs a systematic 
theory on how to develop life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highly philosophical solutions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what's the initial state of the life, why life is deviated from its track, how to put 
life into the right path, which the realm of life should be formed.The answers manifest Confucian 
wishes for good state of life.
  Keyword  Confucianism; philosophy of life; nature; feeling; mind;
“ ”儒家哲学说到底是一种 为己 的人生哲学, 其最高的文化目标当是实现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 
及由此道德人格君子组成的仁政理想社会。所以, 培养君子人格理想成为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
最根本所在。儒家的道德人格理想不应仅仅被看成是道德的, 其君子人格由内而外都散发着审
美性的光芒。正因如此, 儒家的人生境界论也是一种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生命终极状态, 它确
证地是儒家文化视野下对人生的美好良善状态的憧憬。先秦儒家美善合一的生命境界虽然昭示
的是生命的最终理想, 但要理解这种最终理想, 还必须以儒家对生命初始状态的看法为起点, “
” 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 , 方能得其要义。
一、初题:生命的初始状态
人的生命源自哪里, 这是一个哲学追问的基本问题。《中庸》云:“ ”天命之谓性。 《性自命出》
:“性自命出,  ”命自天降。 在儒家看来, 万物皆本自天命、天道的运行与变化, 人也概莫能外。
可见, 儒家对生命之性的领悟实际来源于一种对天命、天道的认知。或者说, 儒家的天命、天道
观给人性论提供了一种形而上的理论证明。所以, 对人的哲学追问一个逻辑在先的问题就是对
“ ”于天道的追问。冯友兰曾把中国哲学中的 天 分为五义:物质之天、主宰之天、命运之天、自然
之天、义理之天[1]35 “ ”。正是由于 天 的内涵的多样性,  “ ”故对先秦哲学 天 的意义的把握要结合
具体语境。不过, 先秦儒家哲学的一个转变即在于对主宰之天、命运之天的哲理化,  “ ”把 天 与最
———“ ”高本体 道 结合,  “ ”形成了哲学中的天道观。 道 的出现表明了先秦理性精神的确立, 意味
着先秦诸子开始以一种哲学智慧而非宗教信仰的方式来把握生命。在天道的追问中, 先秦儒家
对天的理解主要有着义理之天与自然物质之天的两种看法。所谓义理之天, 即不但把宇宙天道
看成是阴阳流布、生生不息的自然运转过程, 同时也把宇宙天道看成是具有生生之大德的价值
创造过程。《易传·上》云:“一阴一阳之谓道。之者善也,  ”成之者性也。 《无妄·传》
:“, 中而应, 以正,  ”天之命也。 义理之天为儒家的性善论想提供了形而上的
说明。所谓自然物质之天, 把宇宙天道看成是一个自然化生万物的过程, 创造和产生自
然生命。《·天论》云:“天行有,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在子看来, 天道按照
自然规律运转, 承载什么道德价值, 自然物质之天为儒家的性想提供了形而上的说明
[2]1
可见,   由天由命 (分化、命)  “ — — ”的中介再落实到性的 天 性 生成方式成为儒家理解生命
源的基本思路。虽然不同的儒家流对天、命人性的看法有着差异, 但都表明人与其
“ ”物的区别是在于 性 。这样, “ ”性 就成为了人关键所在, 成为了一种人之为人的最初本
性。因而, 在生命的初始状态, 人就然呈现出了与其万物不同的性。
对于儒家性善论而, 生命初始状态的最可在于人之本性就具有了善性。这种善性
了人性初始状态就已经具有了一种可以发展的光的人性起点。《中庸》引子语:“仁者, 
也。 这就表明, “ ”仁性 实是人之本性。《·下》:“人之所以禽兽几希, 庶民
, 君子之。明于, 于人;由仁义行,  ”非行仁义也。 《公孙丑上》云:“无恻隐之心
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 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 义之端也;辞让之心, 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其有四体也。 在
子看来, 人与禽兽差别很小,  “ ” “ ” “ ”但这种 由仁义行 的 几希或者 善之端绪 恰恰造就
了人与物在生命初始状态上的差异, 同时给生命的天发展方向差异奠定关键性分野。
对于儒家性论来说, 虽然人之性与其万物一样都不具有本性之善, 但人与其万物然有着
差别。《性自命出》云:“生而, 生而, 其性使,  ”人而学或使之也。 《·
:“以知,  ” “人之性也。 和禽兽之 生而,  ”生而之本然之性相比, 人之性的最大点在于其
本有学、智之自然能或判断抉择之天性。由此可见, 在性论者看来, 差别在于
人有着一种其他事有的认能。《性自命出》云:“人虽有性, 亡奠志, 物而, 
待悦,  “ ”待习后奠。 这种认能表明了人是能极、主的学奠志于心 ,
并通礼乐教化来成就自己的人格, 而人外之物之本能来进行活动
因此, 对于儒家而, 生命的初始状态都有着与其万物不同之, 正是这种不同之处才造就了
人的生命有着发展自善自质。然人天然地具有万物所不具有的, 生命的意
价值就应当尽去使得自的本性得到不发展与实现, 这是一种对自生命不可推卸
“ ”的必然使命。以性善论为主的儒家把这种使命看作是 天命 , 自天的一种道德律令。实
“ ”现这种 天之所命 是人生的意义价值,  “ ”“ ”“ ”尽命 知性 知天 ; “ ”违背这种 天之所命
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  “ “ ” “ 不尽天。所以儒家的 尽命 或者 尽天说的主要不是自然
生命的长短, 而是生命的能能否完美实现, 以及生命的终极价值能得到安顿的问题。不
子的 朝闻,  ” 夕死(《论语·里仁》) ,  “还是子的 夭寿, 修身,  ” 所以立命也
(·尽心上》) , 都说明生命的安顿不是以自然生命的长短衡量的。
这就表明, 在先秦儒家哲学看来, 生命的正途在于天的不断努力去实现生命本性所具有的
质。如到这一点, 就是成了自己的生存使, 也就到了生命的理想状态。可以说, 
儒家对生命初始状态的看法给自的人生哲学奠定了基础和理论根
 二、反题:生命对初始状态的偏离
然而, 人一旦脱离于其天道的, 其生存活动就被于一种与人、万物打交道的社会化过程
中。这时,  “ ”“生命之性与外在境的互动使得人之本性面临着一种发展变化情境。 情生于性
者性之,  “ ”生命与外在境的交接使得 情 成为了人的生命应对外在界的基本在方
式。
“ ”人生的 题 源于人情的复杂多变性。在儒家哲学中, “ ” “ ”相比于性要复杂得多, 至少有着
个方驱动力, “ ” “ ”情 本就是 性 的组成分。如子的仁之情就根基于孝悌亲, 
“ ” ”  子的 四端 实际就是 恻隐羞恶辞让、是非 四情 (朱熹注:“ ‘ ’所谓 四端 者, 皆情
也。 [3]1380)  “ ”等等。这种 性情 是人的生命之情的性而之情, 体现为生命在与外在
过程中发自生命深处真诚, 为一种生命正第二, “ ”情 还能源自人性中的生理性
。人在自天命的形成过程中, 了生成人之本性, 还生成了人之形质。《·尽心下》
:“之于味也, 目之于, 之于, 之于, 之于安佚;性也, 有命焉, 君子不谓
性也。仁之于子也, 义之于君, 之于主也, 知之于者也, 人之于天道也;命也, 有性
,  ”君子不谓命也。 这里, 虽然子因为感官靠求之于外而非自己, 从而不把其
看成是人之本质之性, 毕竟认了人的生命初始状态是在生理之性的。所以, 当人的生命
在展开自与外在境的互动, 人的形质生理性欲求也不能不发生作,  “ ”故 情 之中还会
含各只遵循本能冲动的生理性欲求第三, “ ”情 的形成还到外在境的感染,  “所谓 物情
是也。人的生命在与外在相遇, 到外在物的感召, 从而生一种物之情。概
来说, “ “ ”“ ”“ ”至少包含了 性情 欲 感层次, 而现实的生命之情往往层次
合。
“ ”正因为人生在的 情 是如此的复杂多变, 所以要持守生命的初始状态把人之本性的因
展良好, 对于人来说是一极为艰巨任务有不, 生命的发展就可能偏离初始状态以
遮蔽本性。在先秦儒家看来, “ ”性情 生命之正, 故要大力存扩充, 以此来呵护生命本性的发
“ ”展。对于 情, 儒家的态比较谨慎比较节制的。一方, 儒家认了正当情的合理性,
所谓 人之于, ;, 则兼所养也。无尺寸,  ” 则无尺寸不养也 (
·子上》) ;一方,  “ ”儒家对 情提出了必须限制的要。《乐记·本》就云:“人生而
, 天之性也。于物而, 性之也。物知知, 形焉。好恶无节于内, 于外, 
反躬, 天理灭矣物之, 而人之好恶无节, 是物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 
摘要:

先秦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探微  摘    要: 先秦儒家哲学主要呈现为一种人生哲学, 其最高的文化目标当是实现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 以及由此道德人格君子组成的仁政理想社会。从源于天道的生命初始状态出发, 儒家哲学对生命应如何发展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性的理论建构。围绕着生命的初始状态如何、为何出现生命之途的偏离、怎样把生命引入正道以及应当形成何种人生境界四个问题, 先秦儒家作出了极富哲理的解答, 彰显了儒家人生哲学对人生的美好良善状态的憧憬。   关键词: 儒家; 人生哲学; 性; 情; 心;Abstract :One of the major themes of Confucian philosoph...

展开>> 收起<<
先秦儒家的人生境界论探微.docx

共5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闻远设计 分类:社科文学类资料 价格:免费 属性:5 页 大小:27.1KB 格式:DOCX 时间:2023-07-08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5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