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3.0 闻远设计 2024-04-20 6 4 489.79KB 7 页 免费
侵权投诉
近五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探讨茶树生命的本质,研究
茶树特别是茶树新梢中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研究
茶树新梢的化学分子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以及对茶叶品质及茶叶健康功能的影响;
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发展的基础科学。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
及深加工、茶叶贸易和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茶产业的
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
作为叶用植物,茶树新梢是茶树代谢最为旺盛的部位之一,在次级代谢上有其独特性,具体表
现在新梢含有极其丰富的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上,因而它们在茶树
体内的生物合成及其在制茶过程中的转化等机制研究是茶叶生物化学的核心问题。近年来,茶
树功能基因、次级代谢关键酶及基因、茶叶代谢谱、茶叶功能成分与健康等的相关研究呈现爆
发式增长。本文就近五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主要的进展内容综述如下。
1 茶树次级代谢途径的研究
植物次级代谢是植物在进化中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他植物比,茶树次级代谢的特点
是,富含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近年来,茶树次级代谢研究主要集
中在这些特征性次级代谢产物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的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及相关基因的研
究,已取得一些重大进展。
1.1 茶树中儿茶素代谢相关研究进展
儿茶素类物质(黄烷-3-醇)对茶叶品质和健康功效的贡献度极高,其代谢特别是合成代谢一直
是茶树次级代谢研究的重中之重。儿茶素由莽草酸途径合成而来,近年来儿茶素 B 5′羟基化
途径和 C 环没食子酰基化途径已成为儿茶素类化合物合成代谢研究中的重点[1].2004
年,Punyasiri 等的研究表明,在茶树儿茶素合成途径中,EC EGC 是由花白素经花青素合成
酶(ANS)和花青素还原酶(ANR)的二步催化形成[2],而不是由儿茶素和没食子儿茶素直接
表构而成,但儿茶素的没食子酰基化研究仍是空白。新近夏涛研究小组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
以非酯型的 EC EGC 为前体,涉及两步合成反应,即没食子酸首先在没食子酰基-1-O-β-D-
葡萄糖基转移酶(UGGT )催化下,被活化形成 1-O-没食子酰-β-葡萄糖(βG),以此作为活
化的酰基供体(1-O-Glc esters ),再在 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O-没食子酰基转移酶
ECGT )作用下,将没食子酰基转移到顺式非酯型儿茶素的 C 3 位上而形成酯型儿茶素
ECG EGCG (图 1[3].此外,该研究组还发现了高活力的酯型儿茶素水解酶(GCH),该
酶可能属于单宁酶类,可水解酯型儿茶素为没食子酸和非酯型儿茶素。儿茶素还可进一步聚合
形成原花青素(PAs),在茶树根和茎中大量积累,而叶片中含量很低[4].
上述研究结果为茶树酯型儿茶素的合成与转化提供了较为清晰的途径。
儿茶素代谢途径种转因子的调安徽农业大学茶叶研究小组发现相关转因子
MYBWD40 bHLH 与了茶树中多酚类物质的代谢调[5].此外,还对茶树发育相关和
性相关的类物质积累式、63 个酚类物质合成相关结构基因和转因子基因表达模
式进了相关分[6].
用体外表达手段(原核与核),对类物质合成关键酶基因 CAD肉桂脱氢
酶)、ANR1ANR2DFR1DFR2LCR1F3HF3′5′HMYB5 功能进了有效
Umar [7] 用茶树 F3HDFR LCR 了大肠杆菌基因工程,以
3′4′5,7- 羟基黄烷)为物合成了 ECECG、(+-C CG.
茶树中儿茶素的合成代谢还到外环境的影响。Rani 等对茶树儿茶素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
F3HDFRANS ANR 的表,以及干旱脱落酸、赤霉素、伤害处理对其表影响进
了研究分[8].刘仲华研究组以白化茶树品种为研究对,发现苯丙氨酸解酶(PAL)基因
和黄醇合成酶(FLS)基因表与儿茶素度呈相关,而黄烷-3-羟化酶(F3H)基因表
相关[9].夏涛等发现大田遮荫处理可使茶树类物质中的黄醇、原花青素合成显著
;但儿茶素和质素,而对 EGCG 含量影响最小[10].进一步发现黑暗的茶
至光下培养后质素、花青素、儿茶素的积累量明增加。与黑暗处理相比,弱光
籽苗中非酯型儿茶素含量增加,酯型儿茶素积累却显著[11].
1.2 茶树中咖啡碱代谢相关研究进展
咖啡碱(1,3,7-三甲基黄嘌呤)代谢与腺嘌呤酸代谢密切相关。茶树咖啡碱主要在幼嫩
片和茶花中进生物合成,合成部位可能在叶绿体。2000 年,Kato 茶树叶片中
啡碱生物合成关键酶咖啡碱合成酶3-NMT+7-NMT),对该酶基因进行克隆测序
[12]. →植物体内咖啡碱生物合成的核心途径为嘌呤7- →基黄嘌呤7-基黄嘌呤
可可碱 咖啡碱,其中包括 3 步由 N- 基转移酶催化的转基化反应和 1 步由核糖核水解
酶催化的反应(图 2[13] → →);而咖啡碱的解主要径为咖啡碱 茶叶碱 3-基黄嘌呤
→ → → → → 嘌呤 尿尿囊尿囊尿NH3+CO2[13].
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咖啡碱代谢途径中关键酶及其基因的的克隆、结构与功能的关
及表机制等。克隆咖啡的黄嘌呤苷甲基转移酶基因(CaXMT1)和源茶树
的咖啡碱合成酶基因(TCS1酵母中进组合表达后饲喂嘌呤XR )和 SAM,
成功合成了咖啡碱[14]. 刘祥琦通疑似 N-基核水解酶基因(STx)的克隆和大肠杆菌
发现该酶具有催化 XR 核糖反应的功能[15]. 白叶一茶树中,得了 6 NMTs
的基因组 DNA 长,发现了 3 TCS3TCS4 TCS5 基因[16]. 魏艳丽从茶树中克隆出
AMP 氨酶基因的 cDNA 长(GenBank:AGJ84350.1[17].
由于一些特殊人群对咖啡碱敏感,低咖啡碱茶树品种的育一直是科研工作目标
一。Mohanpuria RNAi 技术培育TCS 基因沉默的转基因茶树植,咖啡碱和可可碱
的含量与对比分别下44%~61%46%~67% ;同时,还农杆菌侵染导RNAi
使得茶树幼苗新梢中咖啡碱和可可碱含量最高分别下67% 61%[18-19].
1.3 茶树中茶氨酸代谢相关研究进展
茶氨酸(N--γ-L- 氨酰茶树特征性非白质氨基酸,主要过茶氨酸合成酶 TS
氨酸和乙胺合成茶氨酸,现已在 Genebank 登录TS 基因有 3
DD410895,DD410896JN226569)。尽管这些基因序列和植物中的氨酰合成酶(GS
序列高度源,但过大肠杆菌拟南芥体外功能验证已先后证明其具有 GS 不具
体外合成茶氨酸的能力[20].TS1 主要在根部和叶部高表TS2 在盛花量最高;TS3
量在单芽萌阶段和主根中最高(结果发表)。茶氨酸的合成具有明空特
性,多个器官素贮藏与转复杂的分子调
茶氨酸的合成还诸多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调盐胁迫、外源ABANO 信号
分子也会促进茶树体内茶氨酸大量积累,明茶氨酸与茶树抵御逆胁迫息息相关,染色
体步移技术克隆TS 基因的动子区域,发现多个响应调节、素调节和胁迫等的顺
式作用元件对其进深入研究与验证,将有于解茶树体内大量积累茶氨酸的生物学
[21].
1.4 茶树萜烯香气物质代谢研究进展
叶中含有 30 种糖苷态萜烯香气物质,如芳樟醇及其化物和叶醇等。这些发性
类及其糖的含量和水解对成品茶的香气类型有重要影响。植物经 2-C--D-糖醇-4-
酸(MEP)和酸(MVA)途径合成萜烯类物质。单倍半萜合成酶是发性类化
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糖基转移酶可能与茶叶中糖苷态萜香气化合物的合成和积
累有关;而糖水解酶催化糖苷态香气物质的水解,导致香气物质的释放[22].Yang [23]
茶树中的香气物质生物合成途径进系统总结,如图 3 所示
茶树中萜烯类物质合成途径中的相关酶基因报道,而更多地侧重在糖水解酶相关基因的
研究。陈亮等研究发现,8 品种中茶树 β- 葡萄糖酶基因表量是 β- 草糖酶的 2.4~45.6
,但 β-葡萄糖酶活性测定结果与基因表量之的相关性不明[24].
1.5 茶树基因组研究进展
现代生物技术迅猛发展为茶树次生代谢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方法虽然茶树次级
代谢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步较,但前仍是茶叶学科中最活和进展最的一个领域。在此
领域中业已分筛选出茶树特征性次级代谢物的相关功能基因,对其功能进了研究。
在茶树分子生物学研究中,AFLPRAPDRFLP EST-SSR 技术等已成功应用于茶树
DNA 分子标记,构了茶树次级代谢物差减杂交 cDNA 龙井 43 新梢和根的 cDNA
阿萨姆杂交TV-1 梢的 cDNA [25]; 并利cDNA 技术获得了安吉白茶不
671 个差异基因[26].Wu 454 测序技术对茶树叶部的转组进了研究,
得了 25 637 个编码基因(unigene)和 3 767 EST-SSRs 标记[27].李娜娜Solexa
大白茶和小品种叶部的转组进了研究,得了 79 797 unigenes 6 439 SSRs
标记[28].
2009 年,安徽农业大学茶叶重点实动茶树基因组研究计划,对 2 栽培种和 1 茶树
45 深度基因组测序得了基因和分子标记信息,为茶树基因组序测序方法材料
上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了茶树全器官组与功能表谱研究[29];以茶树
为外植体体再生体[30].这些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茶树质、高产和的分子机
摘要:

近五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茶叶生物化学是研究茶树生命化学的科学,在生物化学与分子水平探讨茶树生命的本质,研究茶树特别是茶树新梢中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研究茶树新梢的化学分子在加工及贮藏过程中的转化规律以及对茶叶品质及茶叶健康功能的影响;茶叶生物化学是茶学发展的基础科学。茶叶生物化学的研究成果为茶树栽培和育种、茶叶加工及深加工、茶叶贸易和文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源泉。作为叶用植物,茶树新梢是茶树代谢最为旺盛的部位之一,在次级代谢上有其独特性,具体表现在新梢含有极其丰富的儿茶素、咖啡碱和茶氨酸等特征性次级代谢...

展开>> 收起<<
近五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docx

共7页,预览3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闻远设计 分类:社科文学类资料 价格:免费 属性:7 页 大小:489.79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4-20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7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