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胃心同治理论及其应用

3.0 闻远设计 2023-07-20 27 4 20.94KB 4 页 免费
侵权投诉
中医胃心同治理论及其应用
          要: 通过论述胃与心在部位、经络、五行、气血与功能方面的相关性,以及现代医
学对胃心相关理论的发展,阐述胃心同治的重要性。并结合导师陈宝贵教授的临床应用对胃心相
关理论作一浅析。
    关键词: 胃心相关; 胃心同治; 消化系统心身疾病; 脑肠轴;
    Abstrac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ound the importance of synchronic treating of heart and
stomach,by discussing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tomach and heart in position,meridian,five elements,qi
and blood,fun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medical theories about stomach and heart.At same
time,this paper makes a brief analysis of this theory combining with professor CHEN Baogui’s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word heart-stomach correlation; synchronic treating of heart and stomach;
psychosomatic disease of digesting system; brain-gut axis;
消化系统疾病多伴发不同的情绪障碍,因此深入研究胃心相关理论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就显得尤为
重要。本文从胃心相关的理论基础、病理、现代研究和陈宝贵教授用畅情志、和脾胃法治疗脾
胃病经验,阐述胃心同治的重要性。
  1 、 胃心相关 的理论基础
    1.1、部位相近
脾胃居于隔膜之下,为仓廪之官;心者,位于隔膜之上,为君主之官。胃与心之间仅一膜之隔[1]。二
者位置毗邻,故临床症状经常互相影响,导致有时胃脘痛、心痛难以区分,明代以前的医家多将胃
脘痛与心痛混为一谈[2] “ ”“ ”“ ”“。如《金匮要略》中有 心下痞 心下续坚满 心中如啖蒜汁状 心下痛
“ ”按之石硬 等症状描述中的 心下 应当指胃脘部。虞抟在《医学正传》[3]:“古方九种心痛,
……详其所由,皆在胃脘, ”而实不在于心也。 自此将胃脘痛与心痛明确别之。
  1.2、经络相通
《黄帝内经》中阐述:“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流注心中;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 ”“上肺。 足阳
明之正,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 ” “ 上通于心。 此为 胃络通心 理论之滥觞。《素问·平人气象
论篇》云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 ”脉宗气也。 其虚里相当于心尖
搏动处,源于胃之大络。《直指方》云:“心之包络,与胃口相应, ” “往往脾痛连心。 故有 胃心相
通 之说。心与脾胃虽分属上、中焦,但两者之间以脾胃之脉络、经别、经筋紧密相连,经气相通
而互相影响。正是基于心胃的紧密联系, “ ”张仲景创立了心与脾胃同治的第一方 大建中汤 [4],
治由于脾胃阳虚,阴寒内盛,上逆于胃,壅遏胸胃阳气, “ 而导致的 心胸中大寒痛 。胃与心部位相
邻、经络相通的关系,构筑了胃心相关的理基础,为从心论治脾胃病提供了理论指导。
  1.3、五行相生
从五行生克制化理论,火生,阳明胃得心火温煦化不,得脾土滋润方能阳
而不,母子生亦;否则二者失衡则母病及,或子病及,致心病传脾、脾病心。
,情志之内发,灼伤胃阴,致心胃阴虚阳;伤神无所主,机失调,则戕伐脾胃。
1.4、气血相用
心主一身之血,心血充沛,供养脾胃以维持正常的化功能。脾主化而为气血之化源,脾气健旺,
水谷精微通过脾胃的转输升清作用,于心肺,贯注于心脉,方化为血,濡养心之本,
滋养则安。《素问·明论》云:“血气者, ”人之。 《灵枢·营卫生会:“血者,
也。 血动的物质基础,人的动以气血为其物质基础,在脉中正常,
于心气的动而不致过于迟缓,又依赖于脾气的统而不致于出脉
1.5、功能相依
心主志与胃之息息相关。心之神机清,脾胃有所主,,气血充盈;脾胃
,,可濡养,使神清明。故心对脾胃的调摄、心阳对脾胃的温煦、心气对脾
胃血动、心阴对脾胃的凉润宁静;脾胃对心充养、脾胃心行气血的作用说明
了胃心同治,调养对胃心同病治疗的重要性。
  2、胃心相关的病理
    2.1、母病及子
心主,则可畅五,斡旋中焦气机枢纽。而,中焦枢纽失,脾胃不
和。情志影响脾胃功能主要从以下两方面[8]:则形成各种病理产物,如大怒伤肝导致肝火旺,
,明散,则见苦吞酸嘈杂等症状,脾胃健运,生痰浊水湿,导致纳呆,,便
等症状;二是导致脏腑机紊乱,情志太过不及皆致气滞或气结,思虑,,
,脾胃,心之气血,神失养而不能统脾胃,心虚守舍,呆滞思维
迟缓,失眠,惊悸,健忘,;兼纳呆等心脾两虚之症。
  2.2、子病及母
心主,血以;脾主统血升运,升腾清,由气以之。张介宾:“血虚则无,心虚
守舍,惊惕,恐畏,或若有所系,或无因而妄思,以致终夜忽寐忽醒而为
神魂劳伤心脾,气血日耗,血虚神失,明不,悸易惊,疑恐惧,精神恍惚,
,纳呆,,乏力疲倦,细弦数。其,中焦气脏腑升降出入之枢纽,而心主
精神活动之主,故中焦气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脾胃,水湿不化,滞湿
,经气升降,痰浊蒙蔽,或饮食失节,宿食,食积,扰神,可见癫
等。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云:“,在中气,中气衰败,升降失职,木废收藏,
木火郁生长,精神所以分而病作也。培养中气,肺胃以收藏,升肝脾以益木火
生长, ”则精秘神安也。 将补益脾胃中气作为治疗志病之法,强调了治胃亦可调心的重要法
  3、胃心相关的现代研究
现代医学中出的脑肠轴[9]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和胃肠(经系统和自主经系统)之间双向
经连,通过内传入通,枢神经系统不断接收从胃肠的传入信号,并将信号
通过植物神经系统和经 内分系统传递到胃肠内的靶细胞,调控胃肠
感觉[10]; “ ”与中医学的 胃心相关 理论有异曲
性胃[11]伴有长期心理障碍时,长期精神刺激作为应可引起以脑为中心,通过反射
泌介质经自主经系统的调控来适,造成机体反馈系统紊乱,使机体处于一种
应状从而引起交感神兴奋,胃肠动功能失衡、胃肠素分泌失常、胃肠感知,
“ ”性胃炎缠绵愈或加重。临床上常类慢性胃为 焦性胃
易激综症状反复或慢迁延,精神饮食等因素常诱使症状或加,精神心理障碍[12]
是导致肠易激综的重要发病机制,本病者焦抑郁积分显着高于正常人,对应激反
敏感强烈。内感觉可通过广泛于胃肠的肠(ENS)痛等感觉信息
脊髓和中枢神经系统,研究,脏感觉高敏感能与调节和传递介质释放失调或感
觉神末梢这些介质敏感有关。
溃疡性结肠病人抑郁32%,其心理障碍[13]主要现为化、焦抑郁
。同时,本病者多在不的人格特:性同敏感固执、情绪稳定
MAWDLEY [14]研究, — —精神心理因素是通过改变轴、
膜间相互作用、细胞性、多种素的生成或释放增以及植物神经系
统的兴奋途径导致溃疡性结肠的发生或复发。
功能性腹痛、胃肠经官能症者多现内脏高敏,多与精神刺激有关。前研究发现[15],
发病机制可能与长期处于精神紧张、抑郁伤失的状有关,这些刺激信号枢神
摘要:

中医胃心同治理论及其应用  摘     要:通过论述胃与心在部位、经络、五行、气血与功能方面的相关性,以及现代医学对胃心相关理论的发展,阐述胃心同治的重要性。并结合导师陈宝贵教授的临床应用对胃心相关理论作一浅析。  关键词:胃心相关;胃心同治;消化系统心身疾病;脑肠轴;  Abstract:Thisarticletriestoexpoundtheimportanceofsynchronictreatingofheartandstomach,bydiscussingthecorrelationbetweenstomachandheartinposition,meridian,fiveelemen...

展开>> 收起<<
中医胃心同治理论及其应用.docx

共4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闻远设计 分类:其它行业资料 价格:免费 属性:4 页 大小:20.94KB 格式:DOCX 时间:2023-07-20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