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溪心法》中与痰相关的内容阐述

3.0 闻远设计 2023-05-28 94 4 20.21KB 4 页 免费
侵权投诉
《丹溪心法》中与痰相关的内容阐述
朱震亨是元代著名医家,是滋阴派的代表,同时在杂病治疗上亦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世
“ ”所尊崇,有着 杂病宗丹溪 之说。气、血、痰、郁是朱丹溪治疗杂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且其尤
“ ”善治痰,充分体现了中医 异病同治 的辨证思想,程充云: “丹溪治病,以痰为重,诸病多因痰
而生 。反应其临床经验的著作 -《丹溪心法》,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中对许多
“ ”疾病的病因都认为有痰,因此对这些疾病的治疗用药中, 痰 的辨证和治疗有着较为详尽的论
述。现将从以下 6 个方面阐述《丹溪心法》中与痰相关的内容。
1 痰证的病因病机
痰是体内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性稠浊而黏滞,流动性小而难以消散,变幻多
端,易于生成而且致病广泛。《素问·经脉别论》中云: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
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这说明整个津液的代谢与
肺、脾、胃、肾、膀胱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凡是影响这些脏腑气化功能导致津液代
谢障碍的因素,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等,都可导致痰的形成。朱丹溪集众家之所长,
并深得《黄帝内经》之精髓,在《丹溪心法》中对痰形成的病因有着较为详尽的论述。
1 1 外感六淫致痰 《素问·缪刺论》云: “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
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如舍于经脉,内连五藏,散于肠胃,阳阳俱感,五
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藏之次也。 此说明六淫致病,多从肌表、口鼻而入,继
而由表及里进行传变。朱震亨认为六淫中的风邪袭人,就常自皮毛肌腠而入,产生外风证,并
影响津液代谢,产生痰涎,如其在《丹溪心法·卷一·中风》中云: “风中多痰涎,气中,口中无
涎,治之之法,调气为先。 ,此外,朱震亨亦云: “ 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 ,期处于气
候潮湿,易外感湿邪,湿邪内,脾胃受困化功能常,津液停聚不能
常输布化,聚湿生痰。由此可,六淫致痰主要是致使脏腑功能调,气化不,体
内水液代谢障碍,停聚成痰。
1 2 内伤七情致痰 内伤七情,易影响脏腑气机,使体内气机升降失常,由此导致脏腑功能
异常,影响气、血、津液的生成及行,从而生多内伤性疾病,这其中就包括一个很重
的致病性因素 - 痰。如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云:“ ”“惊则神出舍,舍空则痰生也 且如G
” “而得,惊则神舍,舍而痰惊悸怔忡 假如病因而得,惊则神出其舍,舍空则
” “ ”“痰生也 头眩 又或七情郁而生痰动气上,此七情致眩运也 七情相,痰涎
1 3 饮食失宜致痰 饮食失宜主要包括饮食不、饮食不、饮食偏嗜 3 。饮食失宜作为病
主要是影响脏腑,别是中脾胃的化功能,从而导致整个水液行、输布障碍,形成痰
的病变。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及痰的形成的饮食失宜因素主要是饮食肥美、饮食过度
。如其在《丹溪心法·人》中云: “ 肥胖饮食过度之人,而经水不调,乃是湿; 《丹
溪心法·赤白浊》中云: “ 饮食肥美,中,浊气流入膀胱,下注白浊,即湿痰也 ;
《丹溪心法·积聚痞块》中云: “ 块当降火消食,食积即痰也 。
1 4 致痰 痰与是病理致病因素,二者常相影响,因致痰。血瘀日久,气机不
,津液行输布障碍,即凝聚于体内而形成痰。如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所述:“气不能
乃有行之物也,痰血而成也 。《丹溪心法》的论述,痰亦常跟瘀
“ ”致病。如肠肠有痰积死血流桃仁承汤加秦艽 ; 咳嗽中 肺
左或右,不得,此痰挟瘀血,碍气而病 ;《丹溪心法·十三》中云: “ 挟瘀血,窠囊 ;
《丹溪心法·中》云: “ 手足木者湿痰、血,十指麻木是胃中有湿痰、; 《丹溪心法·
胁痛》云: “ 涎丹,一胁痛,痰挟死血,加桃仁泥丸服 ; 《丹溪心法·疝痛》云: “
是痰饮食血 等。痰碍气机,气机不,痰瘀愈盛,从而变生其
疾病,论痰之治,朱震亨有着治痰先治气,治痰先治血等观点,反应了气、血、痰之的密
切关系。
1 5 因素致痰 体是在个体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
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特质。不同体质类型的人有着不同的形
特征、生理特征、病理反应、倾向特点。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论述痰时,即针对不
”“ ”同形的人有着 肥白之人必多痰 痰 的论述。可,体亦是痰形成的一个重的影
响因素,且肥胖之人多痰。
2 痰证的辨证
痰邪致病具有广泛性与多性。临床治疗这些疾病时,从痰论治是辨证疗的关,这也是
“ ”朱震亨 异病同治 的分,这对现代中医临床治疗许多常病和难病具有常重
导作用。《丹溪心法》5 卷,分 100 门类,其中由痰导致的疾病以上,如中风、中
瘟疫斑疹疾、泄泻哮喘咳嗽血、血、呕吐心、咳逆
胃、杂、伤食、小便不通、关赤白浊、自、六郁、内伤、积聚痞块
b(方风痉曰b) G惊悸怔忡健忘风、缠喉喉痹风、头眩
眉眶痛胁痛腹痛腰痛疝痛耳聋滞气、气、痈疽人、下、子嗣、小
等。囊括了内外妇儿疾病。如其所说: “ 痰之为物,升降,无。痰证的形
成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等诸多因素影响脏腑功能,致使津液行输布而停聚凝
其病理变化多,临床表现及证型错综复杂。中风有痰可见半身; 胃口有
痰饮可见恶; 喘者,凡喘便有痰; 呃逆者,因痰与,胃火者极多;痰证亦有等。《丹
溪心法》中痰证所象则多,如《丹溪心法··六郁》中云: “痰郁,动则喘
口脉沉滑 。此外见沉脉、脉、脉等其,如《丹溪心法》中云: “胃有
”“ ”“ 痰,二陈汤关脉沉或大 厥有痰脉弦 头眩右手脉实有痰。《丹溪心法》
病人症状、痰的性,以及六淫病邪的致病特点来辨别痰所在部位及证。风痰多见奇;
湿痰多见倦怠软弱; 痰痰; 动其痰可见眩晕嘈; 痰可见喉中有物,不下;
之痰常使癫狂健忘等。丹溪在痰的辨证中不仅根据痰的性质来辨证,还根据左右来
辨证,的经络辨证,如风中,论述道: “ 右属痰 在左属; “中风中 在左属死血、
; 右属痰、有,并气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为食(一云痰) ,在
为血。《丹溪心法》中还根据、痰的性全身症状对痰证的了一的论
述。
得脉; 痰成或久咯气郁,难治; 湿热者难治。大大扩展
痰的辨证范围使得辨证不的得到扩展面。此外,丹溪认为痰的症状及证
不是一不变的,而是变化的。如《丹溪心法》中云: “王隐君论云: 清白者,黄而浊
知始则清白久则黄浊 。体现了丹溪以发展、变化的视角来诊疗疾病的哲学
想。
3 痰证的治
3 1 气为先 气机滞是痰产生的重病机,同时痰作为病理产物,产生后亦可行、
滞于机体的脏腑经络,进一的影响脏腑气机。如《丹溪心法》中云: “结则生痰,痰盛则
”“ ”“愈结调气必先痰 一后,便不通,此是痰,气滞于下
因气滞而即聚则碍其道不得也 。朱震亨治痰应以气为先,调
机,使全身气机畅达,气行通,津液得以通,而无痰饮之。如中云: “
”“治痰,不治痰而治气,气之津液亦气而顺矣痰涎,所以治之必先理气
”“严氏: 人之气道贵乎顺津液流通,无痰饮之
3 2 实脾湿治其脾胃于中,是气机升降枢纽,脾主运化水湿,且喜燥
“ ”湿,痰的产生与其有着直接密切的关系,《黄帝内经》中有着 脾为生痰之之说。《丹溪
心法》人,亦有: “ 凡治痰,用多,致脾气痰易生而多 的论述,说明
脾气容易产生痰,使多。着治病求本,朱震亨认为湿是治痰的重
,是治痰的。如《丹溪心法》中云: “治痰法: 实脾湿,是治其也。 朱震亨
在有关痰证的治疗程中时时调理脾胃,通过健湿来达到的。
4 痰证的治法
“ ”朱震亨治疗痰证,了《金匮药和之 的,常根据痰所在的部位以及痰的
证、脉象来选取适的治法,其治痰方法多: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认
摘要:

《丹溪心法》中与痰相关的内容阐述朱震亨是元代著名医家,是滋阴派的代表,同时在杂病治疗上亦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后世“”所尊崇,有着杂病宗丹溪之说。气、血、痰、郁是朱丹溪治疗杂病辨证论治的纲领,且其尤“”善治痰,充分体现了中医异病同治的辨证思想,程充云:“丹溪治病,以痰为重,诸病多因痰”而生。反应其临床经验的著作-《丹溪心法》,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其中对许多“”疾病的病因都认为有痰,因此对这些疾病的治疗用药中,痰的辨证和治疗有着较为详尽的论述。现将从以下6个方面阐述《丹溪心法》中与痰相关的内容。1痰证的病因病机痰是体内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性稠浊而黏滞,流动性小而难以消散,变幻...

展开>> 收起<<
《丹溪心法》中与痰相关的内容阐述.docx

共4页,预览2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闻远设计 分类:社科文学类资料 价格:免费 属性:4 页 大小:20.21KB 格式:DOCX 时间:2023-05-28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4
客服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