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

3.0 闻远设计 2024-03-25 34 4 19.19KB 3 页 免费
侵权投诉
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
区内本为前期已经勘查和治理泥石流的流通区和清水区,但因 2010 年来至今暴雨作用下演变
发展成了新的泥石流沟,沟内多处垮塌、堵塞和堆积较明显,该泥石流沟再次暴发可能性较
大。目前研究区沟域内可能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动储量为 2.78×104m3,因此查明该泥
石流沟的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研究其形成机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为该泥石流沟的预防和
治理提供可靠依据。
1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
1.1 地貌条件
研究区流域总体上属中切割侵蚀中高山地貌,平面上呈较规则羽毛状,整条沙拉沟流域纵向长
4.38km,平均宽度 1.12km,上游段沟域相对开阔,中段稍宽,而下游段,特别是沟口处沟道狭
窄。研究区的上段为原有泥石流流域清水区,平面上呈扇形,纵向长度 3.23km,流域面积约
3.14km2,坡面上植被较茂密,分带明显。
1.2 地层岩性
研究出露的地层为第四系人工堆积层(Qml4)主要出露在居民生活点附近及公路沿线;崩积
层(Qcol4)堆积于崩塌坡体的坡脚,成倒石锥状或条带状分布,厚度一般 1~3m;滑坡堆积层
Qdel4)堆积于滑坡体的坡体之上或坡脚;残坡积层(Qdl4+el)分布于山体斜坡地带的表
层;泥石流堆积层(Qsef4)主要分布于沟口扇区,主要为碎块石土的杂乱堆积,碎(块)石
含量大于 30%,分选性和磨圆度差,结构较为松散;下伏基岩在沟谷源头附近及沟谷下游出露
为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T2z),沟谷中部带状分布为三叠系下统波茨组(T1b)变质长石石英
砂岩、钙质细粒石英砂岩夹粉。
1.3 地质构造
研究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揉皱、断层发育,其中断层规模较大的为 F1 平移断层,位于测区
NW 部,走向 56°,断距达 1.2km 左右。受区内断层影响,岩层产状混乱,局部呈倒转现象,
但总体上呈一单斜构造,岩层倾向 52~65°,倾角 68~71°。区内节理裂隙发育,地表以卸荷
隙为主,部则构造裂隙为主。
2泥石流形成机制分
2.1 地形地貌条件
据物源分布和主沟沟域形特征,主沟内3430m 上上游地段属于清水区,此段沟域地
海拔较高,基本属于山体上部-部地段,因此水面积靠大气降水,无常年性流
水,沟两侧区域内植被茂明显松散土层和物源分布。
形成-流通区地形地貌条件该区在沙拉沟主沟沟床标2460~3430m,高差 970m,主沟长度为
1.74km,沟谷狭窄,沟2.5~8.0m,纵坡坡519~760‰,平均坡约为 677‰两侧谷坡坡度
陡峭,一般 38~60°冲刷现象明显,雨水土流失严重,物源丰富,在局部形成了小型堆积
扇。
堆积区地形地貌条件对于整沙拉沟堆积区主要分布于2460m 下,上游雨季冲刷至此堆
严重植被破坏严重,地形变较大,因堆积堵塞形成了沟谷道和分的现象,
沙拉沟域堆积范围向坡内移,堆积岩土体结构松散。
2.2 物源条件
摘要:

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区内本为前期已经勘查和治理泥石流的流通区和清水区,但因2010年来至今暴雨作用下演变发展成了新的泥石流沟,沟内多处垮塌、堵塞和堆积较明显,该泥石流沟再次暴发可能性较大。目前研究区沟域内可能与泥石流活动的松散固体物源动储量为2.78×104m3,因此查明该泥石流沟的区域地质环境特征,研究其形成机制,并预测其发展趋势,可为该泥石流沟的预防和治理提供可靠依据。1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1.1地貌条件研究区流域总体上属中切割侵蚀中高山地貌,平面上呈较规则羽毛状,整条沙拉沟流域纵向长约4.38km,平均宽度1.12km,上游段沟域相对开阔,中段稍宽,而下游段,特别是沟口处沟道狭...

展开>> 收起<<
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与形成机制.docx

共3页,预览1页

还剩页未读, 继续阅读

作者:闻远设计 分类:社科文学类资料 价格:免费 属性:3 页 大小:19.19KB 格式:DOCX 时间:2024-03-25

开通VIP享超值会员特权

  • 多端同步记录
  • 高速下载文档
  • 免费文档工具
  • 分享文档赚钱
  • 每日登录抽奖
  • 优质衍生服务
/ 3
客服
关注